close

以下文章取自《與基因共舞》

醫病關係是近年來每個醫師都要面對的課題,搞得不好,輕則雙方情緒緊張,重則對簿公堂,不歡而散。前些日子有病人告醫生,只因為解釋病情時有「基因不好」、「種不好」的字眼,因而激怒家屬,是非對錯,非吾人可以定奪,但確定的是,基因不好並非家族的原罪!

每個人身上有三萬多個基因,其中約有二十來個是有問題的,由於它們都是隱性基因,因此不會表現出疾病來,這些「壞」基因會與我們共存,相安無事,也會傳給下一代,代代相傳。什麼時候,壞基因才真正開始使壞呢?當壞基因遇上壞基因時,隱性疾病就會表現出來。通婚是造成壞基因相遇的途徑,但在壞基因沒相遇前,人們並不知情。因此對隱性疾病而言,是容許單一個壞基因存在的,也就是在它們相遇之前基因是無罪的,帶因者只是攜帶了一個可能引爆的炸彈,而不自知。生物科技應該是幫他們找出可能的危機而不是讓他們貼上壞種的標籤。

顯性遺傳的壞基因,雖然是一翻兩瞪眼的表現,但很多的顯性遺傳疾病是突變導致的。比如說軟骨發育不全症(achondroplasia;因骨骼發育異常引起的侏儒症),有85%是由於基因突變而發病,也就是父母親本身是正常人,發生突變的只是精細胞或卵細胞,由這個觀點來看,壞基因是毫無預警的突然出現,因此與「種」無關,當然也不須承受「種不好」的原罪。

醫師與病人面對疾病時,看法觀點不盡相同,身心感受更是兩碼子事,藉著溝通,醫師能引導病人瞭解疾病的始末,用基因不好、種不好來形容遺傳疾病只是一種溝通的方式罷了,本不應造成如此大的風波。大家必須要有共識,與壞基因共枕,並非家族的原罪,而是全生物界必須承擔生物演化過程中無可避免的風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yotubular 的頭像
    myotubular

    強悍弱女子 曾晴學堂

    myotubul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